特 别 公 告!!
各位莲友,如需宗柱法师讲法音频,请留言告知邮箱地址;可以提供《无量寿经》讲记、《观经疏》略讲、《般舟赞》略讲、《安乐集》略讲、《微信问答节选》《朵朵白莲 宗柱法师讲演问答集》音频及电子版;学习中遇到不懂之处可到微信答疑群提问,或者扫文章底部的二维码加宗柱法师个人微信。
进微信答疑群请加管理员:jtzdyq 好友


讲解:释宗柱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继续学习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上节我们学习的是《念佛直指》里边的法语,这一节继续学习最后一段。
请看原文:“若能于此一门,精进修习,日夜不休,随顺佛教。于此土声色诸境,作地狱想,作苦海想。作火宅想。于诸宝物,作苦具想。饮食衣服,如脓血铁皮想。于诸眷属,作夜叉罗刹啖人鬼想。况复生死不住,长劫奔跋。实可厌离。于知识若经卷中,闻彼佛愿力,国土庄严。于念念中,称彼理趣,生安隐想,生宝所想,生家业想,解脱处想。弥陀如来菩萨僧众,如慈父想,如慈母想,生接引想,生津梁想。于怖畏急难之中,称名即应,功不唐捐,刹那便至速来救护想,应念出离想。如是功德无量,实可忻乐。若于此折门不能修行,厌离不深,则娑婆业系不脱。若于彼摄门不能修行,忻乐不切,则极乐胜境难跻。是以行人欲生净土,成就念佛三昧。当齐修二门,为发行最初一步也。若不修此二门,虽了观慧之旨,但成虚解。纵欲生彼,以不忻厌,无因可得。若能修此二门,不识观慧之旨。虽可生彼,但事想故,位非上辈。若能炽然忻厌,圆修观慧既生而复上品者矣。
我们先解释这一段文字。这里祖师说何为“折门”?折这里就是折服,闻如上所说极乐胜妙,应如理去观察娑婆世界皆苦,无一乐者。怎么个无一乐者呢?
下面祖师就教导我们“与此土声色诸境,作地狱想,作苦海想。”我们经常听到娑婆世界的财、色、名、食、睡,是地狱五条根。那么就要对这些境界作地狱想。因为,如果一个凡夫整日沉迷于五欲六尘当中,表面上是享受的样子,可是最后的结果就会把他拖入到地狱。
下面祖师劝我们把娑婆“作火宅想”。“火宅”是出自《法华经》,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三界就是一个大火宅。这里边的生老病死、三苦八苦,就像大火一样焚烧我们每个人的身体。生活在这个宅子里的人,整日沉迷于宅子里的五欲,不思出离的话,最后肯定会被烧死,这里的烧死就是最后堕入三途。
下面祖师又说“与诸宝物,作苦具想”。宝物就是那些赏心悦目的所谓的宝贝,就是金银珠宝。如果拥有这些东西,心里边念念不舍,这样的话就很难生出出离心。而这种念念不舍的贪念,就会导致我们下意识继续在这里轮回。
下面祖师又说“饮食衣服,如脓血铁皮想”。我们每个人,我们的身体是离不开饮食衣服的,但是学习佛法以后就要把这个身体作不净观。身体里边是不干净的,里边装满了脓血屎尿,就是一个臭皮囊。我们反观极乐世界,七宝所成就的种种微妙的衣服,那可是不一样的。那为什么要把我们人所穿的衣服做铁皮想呢?很多人对穿着特别的执着,疯狂地去购买很多的衣服,这么多的衣服穿不完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这样的贪念就会导致我们堕落到地狱啊!地狱里边很多的烧红的铁皮铁片这就会裹在你的身上。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现世把身上这些华美的衣服做铁皮想。
下面又说“与于诸眷属,作夜叉罗刹啖人鬼想”。我们世界的人最执着的就是自己的感情。如果这个感情非常执着的话,就会把我们拖到六道轮回里边永难出离。我们很多念佛的人,如果执着自己的亲人,执着的过头了,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也不去,这样的话就会把我们拖着一起去继续轮回。为什么比喻成“罗刹”呢?因为在罗刹中,罗刹男和罗刹女见到人都会说我喜欢你,我特别爱你,然后就把你吃掉。这样的比喻,就是告诉我们一定要以往生极乐为重,切不可耽著这些情爱。
下边祖师又说,“于知识若经卷中,闻彼佛愿力,国土庄严。于念念中,称彼理趣,生安隐想,生宝所想,生家业想,解脱处想。”祖师告诉我们,在善知识对净土法门的讲解中,或者是自己在佛经里边听闻了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还有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之后,我们心心念念都要如理地去思惟极乐世界的胜境,要对佛所说的法理产生真实的观想。我们要相信佛语、相信祖师的法语,我们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就叫“生安隐想”。所以善导大师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善导大师也劝我们作得生想,我们一定可以往生。
下面祖师又说,“弥陀如来菩萨僧众,如慈父想,如慈母想,生接引想,生津梁想。”我们每天看到佛像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时候要把阿弥陀佛作为自己慈悲的父亲。“生接引想”,就是看到了西方三圣的佛像,就产生出我们在命终的时候,一定要让阿弥陀佛来接引我的想法。“生津梁想”,津梁就是渡口桥梁。我们称念名号,我们又观想这句名号一定可以把我们从生死苦海的此岸接到涅盘的故乡——极乐世界去。
下面祖师又说,“于怖畏急难之中,称名即应,功不唐捐,刹那便至,速来救护想,应念出离想。”我们每天念佛的时候啊,有时候做了一个恶梦,很恐怖,那么这个时候只要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马上就会转这个境界,醒来得到了平安。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命终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不安的时候念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肯定是应念而至,就会把我们接到极乐世界。所以祖师就说“称名即应,功不唐捐”。我们在世间不管干多大的事业,那都是梦幻泡影,白白地浪费自己的精力;可是称念名号,功不唐捐,不会浪费的。
下面说“如是功德无量,实可忻乐”。以上介绍这些修法,具足种种的功德,是值得我们去欣求极乐的。所以祖师又说,“若于此折门不能修行,厌离不深,则娑婆业系不脱”。如果你对世尊所介绍的折服法门没有好好的修行,对娑婆肯定就不能产生强烈的厌离;那么你继续贪恋这个世界,肯定是无法摆脱生死的緾缚。
下面祖师又说,“若于彼摄门不能修行,忻乐不切,则极乐胜境难跻”。如果对于阿弥陀佛摄受法门不能修行,对极乐世界的向往心就不迫切;那么极乐世界殊胜的境界,我们就不能得到。
最后祖师又说,“是以行人欲生净土,成就念佛三昧。当齐修二门,为发行最初一步也”。所以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甚至有的人想成就念佛三昧的话,要“齐修二门”。“齐修”,就是要一起齐头并进的修行两门,就是厌离和欣求,也叫折门、摄门。只有厌离娑婆,对娑婆世界绝望了,同时又向往极乐世界,有极乐世界美好的境界作为归宿,这样就会成就我们的道业,最终证得大涅盘果。
那么反过来祖师又说,“若不修此二门,虽了观慧之旨,但成虚解。纵欲生彼,以不忻厌,无因可得。”这是讲了一种根基比较利的人,他能修习观法,修行般若空观。那么这样的人,虽然修行得力,能够观空,能够得到一些般若的空慧,可是如果没有产生对极乐世界的愿生心,其结果就是“但成虚解”。这里的“虚解”那就叫谈玄说妙,口头的功夫很厉害,可是解脱是没有希望的。因为光有谈玄说妙的一些智慧,但是没有断烦恼,最后就得不到解脱。因为你只是有空慧,没有对极乐世界欣求就没有往生的正因,那也往生不了。
下面祖师说,“若能修此二门,不识观慧之旨,虽可生彼,但事想故,位非上辈。若能炽然忻厌,圆修观慧既生而复上品者矣。”这是祖师的结语,说我们能够修“忻厌”两门,能够顺应世尊的折门和弥陀的摄门,这样必定能够往生。如果是那些根基利的人,他不单修行“忻厌”二门,同时也修行观慧;这样就可生上品。当然下根的人,也就无所谓什么品了,只要往生,一定可证得三不退,佛道可成,佛阶可期。
好了,这一节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南无阿弥陀佛。


长按二维码识别加宗柱法师微信





看历史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朵朵白莲”网站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故乡的眷恋):阿弥陀经异本略解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