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阿弥陀佛!
从今天起,我们应部分居士的请法,共同学习《阿弥陀经》的唐译本。
《阿弥陀经》在我国有三种译本:一种是姚秦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佛说阿弥陀经》,此版本读诵最广,流通最为普遍,文字最为简洁,可以说是文简义丰,文字简约,意义非常丰富;另外还有唐朝的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部经就是我们从今天起开始学习的;另外还有一个译本,是刘宋求那跋陀罗大师翻译的《佛说小无量寿经》,这部著作已经失传了。
《阿弥陀经》的经文中,世尊命名为“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鸠摩罗什大师做经题的时候,直接命名为《佛说阿弥陀经》,以阿弥陀佛的佛名一名才举,果德圆彰。即以名含摄阿弥陀佛果地的功德,以及含摄净土不可思议的功德。
另外,在大乘经典中有主伴圆融之说,即以阿弥陀佛为主,诸佛为伴,这样,就构成了诸佛之所护念,如此可与经题的下半句相契合。所以罗什大师所翻译的经题《佛说阿弥陀经》,举出“南无阿弥陀佛”的果号,包括了经文中原经题所有的含义,如此便一目了然,可谓非常的精要、善巧。
到了唐代,玄奘大师重新翻译这部经典,玄奘大师采用的是直译——直接翻译,就是把梵文本一字一句,全部翻译过来。鸠摩罗什大师采用的是意译,就是概括性地把原经文的精要部分翻译出来,用我们中国传统的文言文,令我们非常容易读诵、容易理解。而玄奘大师将经文原来的经题简化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称赞净土佛”就是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佛摄受”就是一切诸佛之所护念。中间一个“佛”在上下句连用,上句作为宾语,就是称赞净土的阿弥陀佛;又在下句做了主语,就是一切诸佛所护念。如此命名可谓用意深远,匠心独具。
现在有这两个译本,流通最广的是罗什大师的《佛说阿弥陀经》。在文意上讲,玄奘大师的译本讲得更为清楚,至少读玄奘大师的译本,能够帮助净土行人更加深入地理解净土法门的义理。例如说,罗什大师的译本《佛说阿弥陀经》讲到了八功德水,但是哪八种功德并没有详细地说明;而玄奘大师的译本《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则说得很明确,说“何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多福众生常乐受用。”如此一对照,哪怕是初学的人也能知道八功德水具体是哪八种功德,读了以后,就会心生欢喜。
还有,罗什大师翻译到了“若一日……若七日……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而玄奘大师翻译这一段说“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这么两相对照,就可以比较出,念佛人到了临命终的时候,为什么能够心不颠倒,是因为阿弥陀佛和无量的弟子“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因此这么一读诵,令我们净土行人对于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会倍感安心,知道阿弥陀佛会加持我们,让我们意不颠倒地往生极乐世界。
当然了,罗什大师的译本有许多的优点,古代高僧大德的注解多依罗什大师的译本。所以我们通常读诵,大多也是这个译本。但是玄奘大师的译本《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对于念佛人也是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是值得我们去经常读诵的。
这两本不论是哪一本,对于我们念佛人,乃至对于现在所有学佛的在家出家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佛的终极目的是要成佛的,成佛的方法固然很多,八万四千法门,在我们中国有八大宗派,可是我们现在是处在末法时期,末法时期的众生根机陋劣,如果选择那些倚靠着自己戒定慧修持的能力,断除烦恼,以期断惑证真的圣道法门,那样的话,这一生中就很难成就。所以《大集经》中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因此,《弥陀经》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佛的人来说,尤为显得重要。
说到净土法门的修法,当然有很多种,念佛就有很多种:有观相念佛,观想阿弥陀佛的佛像;还有观像,观想阿弥陀佛的真身;在其他的圣道也主张实相念佛;而《阿弥陀经》力主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对我们尤感亲切,尤其是容易,可以说持名念佛是易行之极致,哪怕鹦鹉八哥,只要能够跟着念,都可以往生。并且收机最广,因为容易,哪怕没有文化的人、小孩、老人,都可以念。并且它得效速,也就是说,最晚这一生中必定成就。因此,《弥陀经》中说,“今愿今生”。这个“今”,广义的说,就是这一辈子;如果说得更为精当一点,藕益大师翻译的是刹那名今,也就是当下就是“今”,当下念佛,当下往生。彻悟祖师也说,“念佛时即见佛时即成佛时。”所以念佛法门得效是相当迅速的。
如此简单、易行、得效迅速的法门,对于我们这种愚钝根机的众生来说,那当然是成佛的不二之选。
同时《阿弥陀经》让我们读起来倍感亲切,尤其是念佛的人,以净土为故乡,极乐世界就是我们的家乡。每当读诵《阿弥陀经》的时候,那就是忆念我们的家乡,忆念久了,正如《圆通章》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南无阿弥陀佛。